
演出開始時,解放後的釜山港山路展現在舞台上。推著手推車謀生的後密伊偶然遇見了東萊學舞名人金正萬的靈魂,故事由此展開。雖然設定不現實,但舞台生動地呈現了1946年釜山的現實。
東萊市場、釜山海岸、造船廠、範魚寺、釜山站、東萊溫泉、永島橋。每個釜山人都熟知的地點依次出現,喚起了城市的記憶。舞台設計象徵性地表現了每個地點的特徵,卻不過於誇張。在解放後混亂的時代中,仍然堅持生活的釜山人的身影透過舞蹈、歌曲和對話傳達出來。
緩慢舞姿所展現的鶴之尊嚴
舞台上展現的東萊學舞隨著鼓點緩慢移動。白色道袍的寬大袖子彷彿象徵著巨大的鶴的翅膀,名珠紗製成的道袍更是讓鶴舞更加突出。每當移動腳步時,道袍的下擺吸入空氣而膨脹,每當舉起手臂時,袖子勾勒出優雅的曲線。
東萊學舞是1972年被指定為釜山廣域市無形文化財第3號的代表性傳統舞蹈。這舞蹈在正月大滿月時跳東萊雅流或拔河時表演,並不特別製作服裝,而是穿著平常的道袍和帽子來跳。東萊學舞的舞服是士大夫的日常出入服裝,這一點非常獨特。舞蹈的服裝並非為舞蹈而設,而是日常服裝成為了舞衣。
有趣的是,這樣正式且活動不便的道袍反而完成了東萊學舞的美學。道袍是一種非常正式的服裝,因此活動可能會不便。這種限制產生了緩慢而克制的動作,這成為了表現鶴的高貴與優雅的關鍵。
在《舞風來襲》中,東萊學舞超越了單純的傳統舞蹈再現。劇中,後密伊學習鶴舞的變化過程顯示了舞蹈不僅僅是身體的動作,而是改變生活態度的經歷。推著手推車的後密伊透過鶴舞找回自己的尊嚴的場景象徵著藝術能夠賦予個人的力量。
傳統服裝的驚人柔韌性
東萊地神踏步名譽保持者金俊浩名人的即興表演在演出中不時出現。自然地傳達了解放後釜山人的語言和情感,給觀眾帶來了親切感。作曲家申東一為整個演出作曲和編曲的音樂,將傳統節拍與現代感相融合。
在觀看演出時,突然想起了最近引起話題的《K-Pop Demon Hunters》的獅子男孩。這部於2025年透過Netflix席捲全球的動畫中,主角們也戴著帽子出現。然而,同樣的傳統服裝在東萊學舞中呈現出緩慢而優雅的舞蹈,而在獅子男孩中則完美地融入了激烈的舞蹈,這一點令人驚訝。
獅子男孩以韓國地獄使者的服裝,穿著黑色服裝和帽子,演唱《Soda Pop》、《Your Idol》等,展現了強烈的表演。美國iTunes專輯排行榜第1位,TikTok韓國排行榜第1位,證明了K文化的實力。韓裔加拿大導演梅基·康在看著Seo Taiji and Boys、H.O.T.等第一代K-Pop長大,並在作品中融入了地獄使者、老虎、喜鵲等韓國民話和傳統故事的形象。
同樣的傳統素材帽子和道袍能在如此不同的背景中被運用,顯示了韓國傳統文化的柔韌性和擴展可能性。東萊學舞的白道袍在緩慢的節奏中最大化了優雅,而獅子男孩的黑色服裝和帽子則在快速的節拍中散發出魅力。這證明了傳統不是固定的形式,而是可以根據時代和情況重新詮釋的活文化。
地方文化遺產的現代價值
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已故的文章元(1917~2012)東萊雅流保持者的口述。1945年解放之際,為了紀念第一次3·1節,於1946年3月1日復原了東萊雅流並舉行了舞蹈表演的記錄。這部國樂劇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加入了虛構的人物和故事,不僅僅是保護釜山的文化遺產,而是用當代的語言重新詮釋。
國立中央博物館的帽子形狀鑰匙圈和虎雀圖周邊商品在K-Pop Demon Hunters的粉絲中被稱為「非官方的K德亨周邊商品」,而觀賞《舞風來襲》的觀眾也會對東萊學舞和東萊雅流這一釜山的無形文化遺產產生新的興趣。K文化的全球擴散反而形成了對我們傳統文化的重新發現的良性循環。
安景模導演、京敏善編劇、金秀賢·卜美京編舞的舞台很好地保持了傳統與現代的平衡。在保持東萊學舞的本質的同時,擁有現代觀眾能理解和共鳴的敘事結構。
國立釜山國樂院自2008年開館以來,持續進行著繼承和現代化重塑嶺南地區的傳統表演藝術的工作。《舞風來襲》是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當地方的歷史和文化以藝術作品的形式重生時,傳統便不再是博物館中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文化。
走出演出場地時,東萊學舞的緩慢動作仍然留在腦海中。就像鶴展翅飛向天空的樣子,傳統藝術也能以新的意義接近當代生活的人們。1946年在釜山開始的鶴舞在2025年的舞台上仍然在呼吸,傳統不斷變化並延續著生命力。緩慢與快速、過去與現在、地方與世界之間的交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