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民健康保險公團在2023年發表的資料,2022年因睡眠障礙就醫的患者達到109萬9千人。這是從2018年的85萬5千人增加了28.5%。60歲以上的患者佔整體的23%,但各年齡層的增長趨勢都很明顯。
失眠與偶爾無法入睡的夜晚不同。如果入睡困難或經常醒來,清晨早醒或無法深度睡眠,早上仍感到疲憊,這種情況持續三個月以上並影響日常生活,就被視為失眠。
這不僅僅是睡眠時間不足的問題,而是大腦的覺醒系統過度活躍,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躍,身體處於持續緊張狀態。
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記憶力和專注力會下降,情緒調節變得困難。從長遠來看,容易伴隨抑鬱症和焦慮症,並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
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活躍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關。睡眠不足不僅僅是疲勞的問題,而是破壞身體整體的穩態。
美國睡眠學會和國內睡眠相關學會共同推薦的失眠治療優先順序是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通過矯正錯誤的睡眠習慣和對睡眠的不切實際期望、消極信念來進行。
在2011年針對韓國大學生的研究中,接受認知行為療法的群體在失眠嚴重程度分數和床上清醒時間上顯著減少。在2010年針對慢性失眠患者的研究中,治療後睡眠效率從51%改善到92%,入睡時間從60.2分鐘縮短到10.6分鐘。
2020年的研究通過腦波測量確認,治療後高頻帶的功率減少,覺醒狀態得到緩解。
認知行為療法包括睡眠衛生教育、睡眠限制、刺激調節、放鬆訓練、認知治療等。睡眠衛生教育包括保持規律的起床和就寢時間,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攝入,減少睡前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視。
睡眠限制是根據實際睡眠時間調整躺在床上的時間,以提高睡眠效率。刺激調節是將床重新定義為僅用於睡眠的空間,以加強床-睡眠的條件化。
多項研究顯示,在6至8週的治療期間,每週進行1至2次的會議時會出現效果,治療結束後效果仍然持續。2018年針對共存失眠患者的研究中,治療一個月後的追蹤調查中,失眠嚴重程度、睡眠效率、抑鬱、焦慮、生活質量等均保持改善狀態。
睡眠衛生管理可以與認知行為療法一起或獨立應用。每天在相同的時間起床和上床是最基本的。如果週末也保持與平日相似的時間,生物節律會穩定。
建議在下午2點後避免攝入咖啡因。咖啡因的半衰期約為5至6小時,晚上喝的咖啡可能會影響到深夜。雖然酒精似乎能暫時誘導睡眠,但會降低睡眠質量並使人經常醒來。
睡前1至2小時應設置為減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視的藍光暴露的時間。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干擾睡眠。相反,閱讀書籍、輕度拉伸、用溫水淋浴等放鬆身心的活動會有所幫助。
臥室的溫度應保持在18至20度左右,並創造一個黑暗和安靜的環境。如果噪音讓人困擾,可以利用白噪音或自然聲音。床應僅用作睡眠的空間,避免在床上工作或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
失眠患者經常經歷對睡眠的焦慮和執著,這反而會干擾睡眠。必須入睡的壓力、反覆查看時鐘的行為、擔心無法入睡的心情會進一步加強覺醒。
正念冥想對於放下這些焦慮和執著是有效的。專注於呼吸,停留在當下,通過不評判地觀察浮現的想法來緩解過度覺醒的狀態。每週定期進行約2次冥想時間會有所幫助,睡前進行10至15分鐘的簡單呼吸冥想也很好。
在中醫中,失眠被分為思慮型、驚嚇型、熱感型、消化障礙型等進行處理。通過針灸、中藥、艾灸等治療來調整身體的不平衡,並結合王艾灸或足浴等傳統輔助療法。
有患者在服用20年的安眠藥後,通過針灸和冥想的結合,在兩個月內將安眠藥的用量減少了一半,並改善了睡眠效率的案例也被報導。
失眠是大腦發出的信號。這是過度緊張的信號,身體需要恢復的時間。如果睡眠問題持續三個月以上或白天的疲勞影響日常生活,則需要諮詢專家,但在這個過程中,優先嘗試認知行為療法和生活習慣的調整,而不是僅依賴藥物是很重要的。
研究一致顯示,矯正錯誤的睡眠習慣,放下對睡眠的不切實際期望,恢復身體的節奏,能夠實現比藥物更持久的恢復。雖然需要6至8週的努力,但在這段時間內,身體會重新學會如何入睡。
睡眠不是可以用意志強迫的。相反,放下對睡眠的執著,創造一個身體能自然恢復的環境才是恢復的開始。
規律的節奏、放鬆的心情、為睡眠而設的空間。這些小變化的累積可以讓我們重新找回深度入睡的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