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请尝试输入以便快速搜索。
⌘K 快速打开 Enter 搜索 ESC 关闭

塑膠國際協議,釜山後再度協商也無果... 僵局持續

입력 2025/10/14 下午1:52:14

「減產」VS「擴大回收」立場依然分歧,國際社會漂流

塑膠國際協議僵局 / ⓒ 布雷斯日報
塑膠國際協議僵局 / ⓒ 布雷斯日報

為了結束塑膠污染,國際社會的旅程再次遭遇困難。繼去年在釜山舉行的第五次政府間協商委員會(INC-5)後,於去年八月結束的追加協商(INC-5.2)也未能達成具體的協議,導致塑膠國際協議(INC)開始無期漂流。

決定人類最嚴重環境災難的塑膠命運的協商陷入僵局,國際間的擔憂日益加劇。

協商的最大障礙仍然是「是否強制減少塑膠生產量」。圍繞這一核心議題,各國的利益關係尖銳對立,無法向前邁進一步。

包括歐盟(EU)在內的120多個國家組成的「友好國聯盟(HAC)」堅持必須對生產量減少賦予法律約束力。他們主張僅靠回收技術無法應對急劇增加的塑膠廢物。

特別強調微塑膠問題的嚴重性,認為必須從問題的根源——一次性塑膠聚合物的生產階段開始進行強有力的控制。

相對而言,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產油國和全球石化行業的反對聲音堅決。他們擔心減產會對本國經濟和產業造成巨大衝擊,強烈抵制。相反,他們提出以「擴大回收」和「建立循環經濟」作為替代方案,強調回收技術的提升和廢物管理系統的改善。

全球最大的塑膠生產和消費國美國和中國也因考慮到產業界的立場,對於強制減產持消極態度。

在追加協商過程中,部分國家提出程序性問題,使用延遲協商進行的策略,受到環保團體的強烈批評。此外,石化行業的強大遊說被指責為協商失敗的背後原因。

國際協議的漂流也加劇了國內產業界的不確定性。雖然當前避免了強有力的規範,但從長遠來看,轉向循環經濟系統是無法避免的全球標準。

企業迫切需要提前採取行動,以佔領再生原料市場並轉型為可持續的產業結構。對回收技術的R&D投資擴大、易於重複使用和回收的生態設計的引入,已不再是選擇,而是生存的問題。

國際社會的承諾何時能為地球和人類的可持續未來提供轉折點,全球都在擔憂中關注下一步的動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