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6年生,李鳳珠有機匠的生涯深刻刻畫了韓國近現代史的曲折。他是幾乎唯一一位堅守平安北道傳統技藝的匠人,而他的生活在1986年迎來了巨大的轉折點。他在鍛造金屬片時遭遇了右眼失明的重大事故。
然而,他選擇了錘子而非絕望。為了保護手的感覺,他放棄了大手術,十天後便重返工作坊的故事象徵著他的匠人精神。這種堅韌的自我克制和規律的生活,成為他在百壽之年仍能繼續工作的力量。
位於聞慶聖約瑟治療村的這座建築,原本是有機匠傳授館的倉庫兼臨時展覽場。負責設計的工作室Heech(代表朴熙燦、李東旭)選擇將這裡重塑為一個包羅他整個生命的敘事空間,即博物館。建築的核心在於像他的生涯一樣,將多個時間堆疊在同一空間中。
這座建築承載了三個不同的時間。舊建築的紅磚外皮代表過去的時間,內部堆砌的巨大土壤壓實牆則充滿了匠人的勞動生涯,而在兩面牆之間行走的觀眾則體驗著當下的時間。這樣不同時間的層次共存,增添了空間的深度。
此外,空間內部故意隔絕外部的光與聲音,營造出舒適的氛圍。這是為了讓觀眾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有機的柔和光線和空間所帶來的共鳴。透過這樣的設計,訪客能在寧靜的氛圍中面對匠人的時間與作品。
這個空間的中心是土壤壓實牆,這是工作室Heech特別選擇的建築方式。土壤壓實工法是將土壤和骨料等放入模具中,層層壓實以製作堅固牆體的傳統技術。他們選擇這種技術,旨在建築上表現匠人誠實的生活和數萬次的錘擊過程。
這種土壤壓實工法也與方子有機的製作過程本質深度相遇。銅和錫以78比22的嚴苛黃金比例合金,經過數千次的錘擊,才能誕生出神秘光澤的器皿。土壤壓實工法同樣需要通過無數次的壓實過程,才能堆疊成一面堅固的牆。
如今,匠人的錘子由正式繼承者李亨根匠人和孫子李志豪繼承,創造了三代的歷史。這座博物館講述了一位人類尊嚴和傳承的價值,超越了有機的界限。最終,這個空間所傳遞的最深刻共鳴是,一個人的誠實生活成為跨越時代的最大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