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请尝试输入以便快速搜索。
⌘K 快速打开 Enter 搜索 ESC 关闭

發明是奇蹟,但卻是無法負責的債務

입력 2025/9/19 下午12:19:49 | 수정 2025/10/28 下午7:03:56

雷歐·貝克蘭(1863~1944)。1907年,發明人類首個合成樹脂‘貝克萊特(Bakelite)’的化學家。這種不易燃燒、絕緣電力、輕巧且堅固的材料,隨即被稱為‘奇蹟的物質’,改變了20世紀的工業與日常生活的面貌。

雷歐·貝克蘭肖像 /ⓒ 科學歷史研究所 透過維基媒體共享
雷歐·貝克蘭肖像 /ⓒ 科學歷史研究所 透過維基媒體共享

Q1. 當您第一次面對發明時,有什麼期待呢?

我看到了電力所開啟的新世紀。但那扇門仍然不穩定。當時用作絕緣體的材料容易燃燒或破碎,並且需要大量昂貴的天然資源。

我想要創造一種每個人都能安全且便宜使用的材料。貝克萊特就是那個答案。它不易燃燒,能阻擋電力,並且可以自由改變形狀。我告訴自己。

“這正是使人類平等的工具。”

那一刻,發明不再是我個人的成就,而是整個時代的新承諾。

Q2. 然而今天我們將塑膠視為危機的象徵。如果您現在看到這一切,會有什麼想法呢?

坦白說,我從未想過。我是發明家,但不是預言家。

我創造了它。然而,它是如何被使用、積累以及流向何方,我認為那不是我的責任。發明被視為禮物,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問題。而後代正在為我未能正確回答的空白付出代價。

今天,海洋被塑膠窒息,孩子們的血液中發現了微小的碎片。便利是禮物,但結局卻沒有準備好。

Q3. 作為發明家,您是否有意識到這一限制的時刻?

我在生前就已經意識到了。貝克萊特開啟了新的市場,但卻有太多人不加節制地消費它。我夢想著更堅固、更持久的材料,但人們卻用它來製造更便宜、更多的商品。

發明家只能設計結果的開始。然而,結局是由社會來創造的。在未能共同設計那個結局的情況下,我留下了債務。

Q4. 如果能向當今世界傳達一個聲音,您會說什麼?

發明總是帶來光明與陰影。問題不在於阻止發明,而在於看見陰影的勇氣。

我只看到了光明,卻未能看到陰影。然而,今天的人類必須有所不同。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基因編輯,每當新技術進入世界時,人們都會歡呼。但僅僅歡呼是不夠的。

奇蹟總是帶來對立面。如果不去探究其背後,歷史將重複同樣的既視感。

Q5. 我們現在面臨的危機該如何克服?

現在所需的不是另一個奇蹟,而是如何處理我們已經擁有的智慧更為迫切。

塑膠不再僅僅是一種材料,而是一個生態系統問題。不要理所當然地接受被丟棄的道路,而是應該首先設計回收的道路。發明不應是直線,而應是圓形。當開始與結束相遇,形成一個循環時,災難才會停止。

沒有循環的發明是不完整的。這是我留給後代的最大教訓。

Q6. 您最想傳達給後代發明家的信息是什麼?

我只看到了我的發明所帶來的奇蹟。但現在你們知道了。奇蹟總是伴隨著責任。

如果創造新的東西,請一起思考它將如何消失。能夠負責到底的發明才是真正的禮物。

📌 編輯者註

這篇文章並非真實對話,而是基於雷歐·貝克蘭的生平與發明重構的虛擬訪談。

透過當今的語言喚起他的聲音,布雷斯期刊提出問題。

正如一世紀前塑膠所做的,今天我們所迎接的新發明是否也同樣擁有光明與陰影?

如果我們現在不做好準備,未來是否會再次經歷同樣的既視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