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是一場同時考驗人類精神與社區的巨大衝擊。不安、孤立、經濟不穩定動搖了無數人的日常生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健康指標卻呈現出復甦的曲線。發表在《自然老化》(Nature Aging)上的研究報告指出,疫情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逐漸恢復,並且在某些領域觀察到的指標甚至比疫情前更為正面。此外,發表在《PLOS ONE》的針對韓國成人的研究顯示,與疫情前、中、後的時期相比,抑鬱和焦慮有所減少,健康行為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這可以說是人類本能擁有的韌性(resilience)的實證基礎。
然而,這種復甦能持續多久仍然不確定。韓國社會正在迅速變成獨居社會。根據統計局的資料,預計到2024年,國內獨居家庭數量將達到約1000萬戶,佔總家庭的40%以上。僅僅20年前,獨居家庭的比例還不到15%,但現在已成為最常見的家庭形態。特別是在20至30歲的年輕人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增長趨勢尤為明顯。研究表明,年輕人的居住和職業流動性是主要原因,而老年人則主要因配偶喪失和孤立。
問題在於,在社會支持網絡逐漸削弱的情況下,復甦可能會輕易褪色。即使在疫情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如果獨居的結構加深,孤立和孤獨感可能會再次加劇。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獨居的成年人抑鬱和焦慮的比例較高,社會孤立可能導致心理健康惡化。復甦源於個人的內在力量,但維持和擴展這種力量的條件則是社會的連結和制度的安排。
韓國的電視劇中仍然出現大家庭,家庭情感是主要的故事主軸。然而,實際的韓國社會方向正在迅速改變。在文化敘事與現實之間的脫節中,人們有時會感到更大的孤立感。如果疫情留下的教訓是“人類即使倒下也會重新站起來”的希望,那麼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建立支撐這種希望的社會基礎。
疫情後的復甦證明了人類的力量和勇氣。然而,如果未來的社會走向更深的孤立,那麼這種復甦可能無法持久。韌性存在於人類之中,但持續的條件必須由我們共同創造。社會選擇的方向最終將決定個人的韌性。
參考
- “COVID-19疫情後心理健康的復甦” (Nature Aging, 2025)
- “韓國成年人在COVID-19疫情前、中、後的健康行為與心理健康按性別分析” (PLOS ONE, 2025)
- 統計局,「家庭及人口動態」 (最新年度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