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發出的信號越來越明顯。國際研究團隊最近在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地球陸地的60%已經超過了生態安全極限。這一結果不是簡單的警告,而是顯示出支撐人類生活的土壤、水、森林和生物多樣性不再保持以往的恢復力。
此次研究綜合分析了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碳吸收能力等15個指標。評估結果得出結論,全球陸地的超過一半已經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科學家特別指出,農業擴張和城市化是主要原因。在過去幾十年中,人類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而砍伐森林,為了工業增長而填埋濕地。在這一過程中,土壤失去了肥力,河流和地下水枯竭或受到污染,失去棲息地的野生物種急劇減少。
問題在於這些變化不僅僅是環境的損失。當用來種植食物的土壤崩潰時,隨之而來的就是食物危機。水源被污染和消失時,社區和國家經濟將變得不穩定。由於氣候變化引起的高溫、洪水、乾旱與這些土地極限超過的現象相互交織,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這意味著整個人類社會可能會遭受生態系統崩潰的直接打擊。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在以“增長”的名義為無止境的擴張辯護。GDP這一單一指標仍然是國家政策的首要目標,無節制的土地開發在各地重複出現。然而,正如這項研究所顯示的,增長不再保證可持續性。相反,追求增長的方式揭示了正在破壞地球生態基礎的現實。
未來所需的不是抽象的警覺,而是具體的轉型。
首先,農業必須擺脫集約生產。無節制的農藥和肥料使用破壞了土壤的微生物生態,從長遠來看會導致產量下降和土壤荒漠化。有機農業、再生農業等方式雖然初期成本較高,但已被證明能提高土壤的恢復力並儲存碳。
其次,城市應該創造更多的綠地,而不是更多的建築物。根據氣候學研究,城市森林可以將夏季市中心的溫度平均降低2至4度,並有助於吸收細懸浮粒子。此外,綠地還能改善市民的心理健康,從而降低醫療費用。
第三,企業和政策應該將恢復和循環作為績效,而不僅僅是生產力和效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ESG經營、循環經濟模型等已在國際上廣泛推廣。問題不在於宣言,而在於實踐。在生態安全線內運行的企業活動和政策執行,才是實現長期競爭力和繁榮的關鍵。
地球不再展現無限的耐心。陸地的60%已經超過了極限,這一結果意味著如果剩下的40%也無法保護,人類的生活也將不再安全。警告已經充分發出。現在是我們回應的時候了。
參考:Nature Sustainability (2025.09.09), Times of India (2025.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