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轉型的最前線是煤電廠密集的地區。全國59座煤電廠中有29座位於忠清南道,這裡是代表性地區。今年12月,太安1號機即將關閉。分析指出,若忠南內的14座發電廠全部關閉,將可能造成約28兆韓元的經濟損失和8000多個工作崗位的減少。發電廠曾是當地經濟的支柱,因此關閉將直接導致勞工的就業不安和地區消亡的危機。
政府和地方自治體也開始著手制定替代方案。忠南正在對3000名相關人員進行再生能源和綠氫領域的再培訓。氣候部長金東延(Kim Dong-yeon)也於10日造訪太安現場,承諾「無失業的能源轉型」。
然而,現場的不安依然存在。在同一天的國會座談會上,航運工會等處於就業保險盲區的勞工們呼籲:「當工作和生計得到保障時,真正的碳中和才能完成。」再培訓是否能實際轉化為再就業仍不確定,且支持規模也被指不足。專家們強調,像歐盟或日本一樣,韓國迫切需要建立足夠規模的「公正轉型基金」。
公正轉型的核心是社會對話和充分支持。德國於2018年成立了由政府、企業、工會和環保組織參與的「煤炭委員會」。經過8個月的討論,達成共識,決定在2038年前結束煤電,並決定僅在勞工就業調整支持金上投入約6兆5000億韓元(48.1億歐元)。這一過程被視為明確轉型方向並最小化社會衝突的典範。
我們所追求的可持續性必須包容環境和人類。碳中和是系統性問題,但最終受影響的還是人。根據「沒有任何人被落下的轉型(Leave No One Behind)」的原則,當勞工們重新開始有尊嚴的生活,社區重新獲得活力時,公正轉型才能真正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