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釜山國際電影節(BIFF)今年迎來了30週年。過去三年,電影節面臨了疫情影響、內部衝突和預算削減的三重困境。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電影節恢復了與觀眾的關係,重新確立了電影節的價值,並準備再次起飛。2025年的BIFF不僅僅是復甦的宣言,而是將新的身份放在考驗的舞台上。
2022年是新冠疫情後首次正常舉辦的一年。通過擴大邀請作品和運營多樣的單元,恢復了萎縮的氛圍,邁出了克服危機的第一步。然而,接下來的2023年是最艱難的時期。由於預算削減和內部衝突,電影人宣佈抵制,邀請作品數量和放映館規模大幅縮減,電影節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也受到了質疑。
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儘管邀請作品數量減少,但座位佔有率達到84%,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選擇OTT開幕作品、新設觀眾投票獎、與香奈兒共同設立的‘卡梅利亞獎’等新嘗試引領了觀眾友好的變化。支持女性電影人的計劃也擴展了電影節的價值。BIFF通過加強內涵而非擴大規模,正面突破了危機。
在迎來30週年的2025年,電影節再次嘗試擴展。包括241部邀請作品在內,共計328部作品上映,設立了競賽單元,邁出了建立BIFF獨有權威獎項的第一步。亞洲電影100選回顧展、擴大社區計劃、AI體驗休息室運營等,為傳統與現代、觀眾與技術交匯的實驗場提供了平台。
過去三年是經歷危機、崩潰和恢復的時間。今年電影節強調的不是‘完全復甦’,而是‘新挑戰的開始’。國際電影節的地位仍然與坎城、威尼斯、柏林有很大差距,但作為亞洲電影中心的BIFF的身份毫不動搖。最重要的是,與觀眾的關係恢復是最大的成就,成為未來可持續性的堅實基礎。
課題與期待
釜山國際電影節再次邁出了步伐。然而,30週年不是宣告恢復過去的榮耀。以觀眾為中心的內涵加強、設立競賽單元、擴大國際合作,都是為了再度起飛的過程。未來的課題在於如何將這一恢復的趨勢轉化為可持續的結構。最終,與觀眾的信任、亞洲電影交流樞紐,以及數位時代的新電影節模式的建立,將決定BIFF的下個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