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的零塑膠在執行上比口頭上更常失敗。像一次性杯子保證金這樣的制度經歷了多次預告和延遲,實施後也出現了很大的混亂。一些規範被撤回,一些則變得鬆散。最終,商店和市民難以知道該準備什麼,企業也難以在設備和物流上投入資金。方向是正確的,但政策桌與現場之間的距離卻很遙遠。
這種距離感在數字上也能看出來。在引入可重複使用杯子和回收機的城市中,當運營中斷時,回收點減少,參與意願下降。即使制度仍在,系統一旦空置,回收率也會迅速下降。這樣的失敗經驗累積後,下一次嘗試的政治成本會增加,政策會變得更加保守。緩慢的步伐再次陷入惡性循環。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停止。出口市場迅速要求擴大重複使用和公開毒性信息。如果跟隨,成本將由我們承擔,規範則成為他人的。所需的主要有三點。首先制定運營標準,公共採購作為催化劑,並設計規範與獎勵相結合的方案。
第一,運營標準是關鍵。 將杯子規格、標示方法、保證金處理、清洗和衛生標準、運輸成本計算等整合為一個協議,制定為國家標準。即使參與的企業發生變化,系統也不會動搖。必須有標準,資本才能進入,資本進入後,清洗中心和回收網絡才能穩定。過去依賴商業者的方式是不穩定的。現在是時候轉向以標準為中心的方式了。
第二,公共採購必須打開市場。 地方政府的節慶和公共餐飲是全年重複的大需求。在這個領域,將可重複使用容器和回收物流綁定為多年合同,並將回收率和周轉率等指標公開在任何人都能看到的儀表板上,單價將迅速穩定。一旦採購穩定,民間企業將獲得投資設備和清洗設施的依據。這樣累積的數據將成為下一次規範的基準。
第三,簡化並一致化規範信號。 一方面放寬,另一方面加強,市場將選擇觀望。例如,當可重複使用杯子的周轉率超過一定數量時,將部分保證金返還為運營費用的方式。對減少一次性使用的商店給予採購加分的方式也存在。僅僅依賴禁止或放寬一種信號是難以擴散的。必須有吸引參與的獎勵。
企業的任務也很明確。必須擺脫僅強調回收率數字的報告,公開實際減少新塑膠原料使用量的計劃。如果能展示按產品類別的季度數據,將會建立信任。流通商可以在採購標準中納入重複使用周轉率和添加劑公開,從而整理供應鏈。這樣的組合越大,重複使用將成為城市各地的日常選擇。
市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在附近的回收點進行回收,並在可能的地方選擇加油。重要的是便利性和信任。如果回收後能及時獲得退款,並且清洗和衛生能夠按照標準管理,這種信任將自然增加參與度。
再次強調核心。現在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運作的規則和公開的數字。建立運營標準,通過採購打開市場,並設計規範與獎勵相結合,韓國的零塑膠將重新開始行走。